松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薪火相传 隔代无间 老骥伏枥 青春沐雨
科学认识自己孩子 打好家风家教底色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22-05-13

科学认识自己孩子 打好家风家教底色

--乾安县关工委家风家教报告会宣讲材料 

俗话说:家庭是没有间歇的学校,父母是无需任命的常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名贤集》中的句子,老辈人从小就耳熟能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少子和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生存的残酷现实,致使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关注孩子的教育成长。尤其近几年随着微信网络的兴起,各种评议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微贴,铺天盖地,众说纷云。面对社会转轨的现实,各种教育影响因素,相互推责。但家教仍是定海神针,一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其中多数是父母离异、犯罪、双亡的单亲、流浪、寄养等失教、失管缺少家庭幸福和温暖的孩子。     任何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的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父母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老师,这位老师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此外,家庭教育也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与家庭有关的人”的教育。现代家庭的父母由于工作较忙,压力较大,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姑姑等都有可能会成为陪伴孩子的对象,这些人的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家庭教育也应将这些“与家庭有关的人”的教育纳入其中。

无论是传统家庭教育还是现代家庭教育,都应牢记逾越千年的古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者致富,能忍着治安”。对孩子注重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还应培养青少年仁德友爱、勤勉好学、勇于担当的精神。人无信不立,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一、什么是家风、家训、家教和三者关系

(一)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和家规(家法)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象征。

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一家子的风气。旧指一家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来影响下一代。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二)所谓家训。是指家族家庭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少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由古至今都有,它是祖先对子孙后代们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如《章氏家训》、《钱氏家训》等,以《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最为出名。但对我们现代人影响最深的家训是《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他的家训具有可操作性,深入浅出,易于我们学习借鉴。如早起、有恒、厚重,这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三条传世家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也非常值得我们今人学习。曾国藩教子严格,也正是因为他严厉的家教,才最终使曾家后代人才辈出。一个家庭,若有以上三种家风,也能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关于家教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

(四)三者的关系。家训,靠严格的家教和家规(家法)来践行,家教和家规(家法)是传承家训进而形成家风的基本途径和保证。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五)现代生活中父母长辈应如何进行良好家教。

第一,明确人生三条底线和家教三大任务。

1、人生务必坚守三条底线。这是县关工委孙介文主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总结自己人生经历提出的,我觉得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一个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要恪守人生这三条底线:第一条,爱党爱国,坚守政治底线,为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而尽责出力;第二条,遵纪守法,坚守法律底线,为实现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做合格公民;第三条,修德立身,坚守道德底线,为实现个人层面价值目标做真诚善良人。     2、要明确家教的三大任务。一是明确家教核心,是给孩子播下"自强、勤俭、责任、感恩、担当"的种子。二是明确家教焦点,是教育培训家长掌握科学育人知识,营造阳光健康向上温馨的书香家庭环境,与学校同步同责育人。三是明确家教途径,是社会机构、行业部门、中小幼学校共同行动,创办现代"家长学校"。

第二,实施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从六个坚信做起。

1、坚信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坚信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我国有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长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所做的那样,如果还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有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4、坚信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坚信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5、坚信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的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坚信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与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当下要特别注意“全民当老师”的时代,只管孩子教学成绩,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错误倾向。

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人物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二、科学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及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是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选择的根本依据。作为家长务必科学认识自己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这是科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依据。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们和年龄有联系,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关联的。当然,它又不是由时间完全决定的。发展心理学通过大量的个别心理特征,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尽管这个趋势不能揭示这一个年龄阶段人的一切个别特点,可是他代表该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什么为划分依据。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共经历八个心理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

教育学概念及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

第一,二到三岁的小孩的年龄特征是:1〉有独立倾向,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2〉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依恋。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出现反抗现象。4〉动作发展速度较快。5〉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6〉尝试模仿,喜欢重复。7〉词语发展迅速、听说能力基本形成。8〉对鲜明的色彩、节奏感兴趣。

第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虽然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觉性弱。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

2、在中国青少年是如何界定的。学术界因对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对青少年的年龄段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法学是以完全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标准,把18岁作为划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

联合国 15-24岁的人为青年;世界卫生组织 14-44岁的人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4-34岁的人为青年;我国国家统计局 15-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 14-28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 18-40岁的人为青年;港、澳、台地区 10-24岁的人为青年。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5周岁。儿童时期生理、心理发育很快,不同的月龄和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因此,根据儿童各年龄时期的身体与心理特征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以下各年龄阶段:

 第一,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

第二,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第三,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从家庭或托儿所转入集体、伙伴生活。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劳动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的时期。

第四,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进入学龄初期的重大变化是把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的开始,使儿童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要做好“幼小”(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衔接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儿童事适应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否则,将会发生对学校环境、学习生活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学龄期的后期阶段是从12-13周岁到15周岁,相当于初中时期。

学龄期的开始年龄,多数国家划在6周岁。我国解放前儿童7周岁入学,而目前满6周岁即可入学。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少年期,也称“过渡期”,有人把过渡期的学龄界限划为12~18周岁,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少年期解释为10到15~16周岁。可见,在近代儿童发育超前,儿童入学年龄提前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儿童期、过渡期(少年期)的年龄划分,各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生理、心理发育来看,真正的单纯、幼稚的儿童期是12~13周岁之前。

(二)青少年定义和青春期。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19周岁的人。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在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

 也就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一般为10~20岁左右。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青春期的个体正处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不仅身高、体重、肩宽和骨盆宽等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神经、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生理功能也日趋完善,男女两性的性器官和性机能都迅速成熟,男性遗精、女性月经来潮,同时出现“第二性征”。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带来了性意识的觉醒。一般地说,女性比男性青春期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早。青春期的起始年龄、发育速度和程度及成熟,均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阶段划分,对青春期的阶段至今并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部分学者将其分为。其一,青春期早期。年龄约为9—13岁。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至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出现首次遗精为止,表现是体格生长突增。其次,青春期中期。年龄约为13—16岁。以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为主,以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出现首次遗精为该时期的开始,以第二性征发育成熟为止。其三,青春期晚期。年龄约为16—18岁。自第二性征发育成熟至生殖功能完全成熟、身高增长停止,女孩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周期性月经。

总体特征: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通常在夜间睡眠时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个体在儿童期依赖成人,成人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特点。他们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部分犯罪行为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少年也不同于成人。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他们还没有成为完全责任能力人,并不是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在产前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开始于性成熟之前或与性成熟同时开始,终止于性成熟后的半年到一年。男性的急速成长从10.5~14.5岁开始,在14.5~15.5岁左右达到顶峰期,以后逐渐减慢,到18岁左右时身高便达到充分发育水平,体重,肌肉力量,肩宽,骨盆宽等也都得到增加,与此同时性机能和第二性征也发育成熟。如女性在月经及第二性特征这些外部变化的同时生殖器官也逐渐成熟,外阴开始出现了阴毛,阴道内分泌物开始增多,子宫发育变大,卵巢皮质中的卵泡开始有了不同阶段的发育变化。一切都表明已开始向性成熟期过渡。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对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二、青春期是快速发展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男性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

第三,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四,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从他们所要应付的各种问题来看,青春期也是一个负担很重的时期。青春期是过渡时期,少年要逐渐担负一部分由成人担负的工作,环境可能不断把一些由成人来办理的事项交给他们去办理,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这些负担是他们成熟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增加负担,日后不可能成熟。他们要应付由身高、体重、肌肉力量等的发育成熟,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心理压力相对增大过速。他们必须在抛弃各种孩子气、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少年在应付自己的反抗倾向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此外,异性兴趣、异性交往、繁重的学习任务等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担,有时候还成为主要矛盾。

第五,青春期生理出现明显的特征。

1>男性特征:大约十二岁,男性睾丸和阴囊开始增大,阴囊变红,皮肤质地改变。十二到十三岁时,阴茎变长,但是周径增大的速度较小,睾丸和阴囊仍在继续生长,出现阴毛,前列腺开始活动。十四到十五岁,阴囊和阴茎开始继续增大,阴茎头根充分发育,阴囊颜色较深,睾丸发育成熟,出现梦遗。

2>女性特征:指从性器官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完全成熟的一段时期。由于卵巢比睾丸发育早,所以女孩的身体发育要比男孩早1-2年。女孩青春期起讫时间大约各为9-12岁及18-20岁。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脏器功能趋向成熟,神经系统的结构已接近成年人,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记忆力增强;内分泌系统发育成熟,肾上腺开始分泌雌性激素刺激毛发生长,出现阴毛、腋毛。生殖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发育成熟,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刺激机体内,阴道开始分泌液体、外生殖器官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如:乳房隆起、皮下脂肪丰满、骨盆宽大、嗓音细高等,月经来潮是青春期最显著的标志。

第六,青春期心理特点上出现三大明显需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三大心理需求。

其一,合理的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其二,朋友的交往需求。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其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第七,青春期出现四个方面的普遍问题。

其一,厌学。就是学生讨厌学习,厌烦到学校上课。具体表现是学习效率低下,尽管有时候用功了,但效果不佳,并且感到学习非常枯燥,毫无兴趣。如果家长不督促,很少主动学习,不会主动的去涉及其他学习内容、一学习就觉得疲劳、要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需要家长用物质激励、常常幻想,自己有多成功、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少去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花在电视、电脑和娱乐上的时间比学习时间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会提前做计划等。有的甚至一提到学习就头疼。

其二,网瘾。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暴力信息、色情小说和图片。对于那些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小学生,很容易整天沉溺于网络中,接触有害信息,损害身心健康。若上网的孩子成天被那些内容低俗、刺激感官的内容诱惑,就像让他们吸毒或酗酒一样,有百害无一利。长时间上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危害的。使用电脑时间过长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寂寞感,甚至产生抑郁情绪。另外,整天坐在电脑前会使人的思维模式单调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限制人的思维流畅。

其三,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后天形成的认知方面的心理障碍,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一种心理异常反应。人在儿时,成年后都会出现,也可发生在青少年成长的任何阶段。因为他们正处于从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到向社会化发展的阶段,对于正常的孩子,他们愿意结交伙伴,喜欢分享,尝试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乐趣。但是,由于生长环境的缺陷,如从小丧失亲子生活,被父母忽视或遗弃,被寄养在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以及患者自身的个性缺陷,如内向、胆小、自卑、压抑等等,使他们逐渐形成离群索居的生活习惯,并最终发展到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接触社会,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这些非先天产生的,是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一种发育障

其四,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头无尾,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慵懒、拖沓,学习迁移能力差,易形成习惯性惰性及自慰心理。社会适应技能缺陷,凡事都要依赖别人。缺乏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动作迟缓,笨手笨脚,身体协调能力不良,书写笨拙、幼稚,缺少笔画。学习障碍的另一种表现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对人对事缺乏兴趣;或学习兴趣肤浅、范围狭窄、兴趣不能稳定持久,容易“见异思迁”,带有情绪性影响。

三、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实际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除潜移默化的日常无序的微观因素外,概括说:首先,遗传是前提。我们常说的这"资秧”人,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不可逆的与生俱来的先天特征。其次,家庭是基础。人生品格的底色完全由家庭铺垫,底色好可近墨不黑,出污泥不染,什么时候都能守正道不下道。其三,学校是关键。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化教育活动,通过文道结合,把孩子的天赋特长,推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生存的不同层次,以此循环往复一代一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其四,社会是根本。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生活,即是社会的建设和改造者,又是社会的约束者。适应社会是每个人都不得已而为之,人人对社会都是在适应中推动、在推动中适应。我们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活法,孩子生来自带风水,我想这就是指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不是个人可以选择和改变的。改开以来,社会虽然没有动乱和战争,不需要把保命放到高于一切,但社会制度形态的根本转型,由以往的政治疯狂转到金钱疯狂,金钱社会商品拜物教,扭曲了道德、法律、信仰,孩子每天生活在一个各种思潮泛起、价值错位、自私拜金的社会,某些地方人人"互害"而缺少"互助”、人人"抱怨”而缺少"满意”,甚至“真善美"与"假恶丒"价值评判标准被颠覆…。种种社会不良风气的洪流,随时都会将家庭和学校辛苦筑起的孩子心灵的思想道德堤坝,瞬间就被冲垮。

这里着重讲一下,父母和教师应给孩子未来插上智商与情商一双腾飞的翅膀。为什么要着眼智商与情商两个因素呢?人们常说:靠智商做事,靠情商做人。在社会实践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用情商经营事业一定成功。有种说法叫:智商高,情商低,怀才不遇;智商低,情商高,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取得的成就,情商的动力系统占80%,智商的技术系统占20%。

教育培养孩子,务必着眼智商的智力因素和情商的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人说,如今的教育,从学校到家庭,只剩了“教”,没了“育”。教,也大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上,不注重学生的逻辑和辩证思维的教育培养,没有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意识的铺垫。急功近利,普遍存在信仰和责任教育严重缺失,完全没有把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考虑,甚至使国家民族命运令人堪忧。如果不改变,怕是国家多少努力也将输在起跑线上。

(一)科学开发智力、培养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未来人的“生存本领〞和“生命质量”,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做个幸福的人或顶天立地的人。俗话说,皇帝轮流做、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不知哪块云彩有雨,不知哪儿能养娘。

1、了解人的大脑。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只是平均数值。个体大脑重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高于有的人低于平均数值。人脑140亿个脑细胞,充分发展并常加以运用的最多不到10%,其余近90%的脑细胞均处于抑制沉睡的原始状态。大脑与生俱来的脑细胞个数,永不增殖,只存在程序性凋亡。脑细胞之间是通过激素进行信息传递的,彼此间联络的线路绝大多数在人出生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脑细胞联络线路越多,就越能发挥各细胞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人就越聪明,智商就越高。因此,一个婴儿出世后,如将其与外界隔离,各细胞间的联络线路就无法发展,将来绝不会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脑细胞是脑活动的最小单位,如果将每个细胞比喻为一部电话交换机的话,其电话线路比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倍。

2、科学认识智力。所谓智力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感知、记忆、思考、概括、分析、综合等能力。

第一,智力具有先天性。基础是遗传,就我们平常所说的“资秧”。孩子的智力一般受母系影响较大,有人说占70-80%。

1>气质的遗传性。中枢结构类型品质不同、四种气质不同。如〝这资秧人儿〞真差劲,〝那资秧人儿〞最优秀…。巴甫洛夫神经解剖学证明:人类由于先生中枢神经结构不同,而分为四种气质不同的人,即我们所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指改不了的先天气质类型,即脾气秉性。一是多血质:外向善交际,机敏灵活。易形成热情等后天性格;二是粘抑质。内向憨态,慢性子,不善言词。易形成憨厚老实的性格。三是胆汁质。气大、急燥、易怒,易形成爆烈任性的性格。四是抑郁质。极度敏感,心中放不下事,像照像底板容易感光一样,这种气质的人易形成多疑的性格,这类人多数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人类就这四类天生气质不变的人,也有介于两种气质之间的人。

 2>智力靠遗传和教育开发相结合。智力,主要形成于七周岁之前,具有先天性。正如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和七岁,分别是一个人的智力基础发育所经历的两次突变期,零岁至三岁大脑发育最快,七岁基本定型接近成人脑,所以一般国家都是七周岁入小学一年级。智力开发水平,主要由小学阶段决定。七岁之前靠遗传和婴幼、儿童期保育培养,只是打下先天智力基础,好比一座天然金矿具有的含金量。一个人的智力基础发挥得如何,好比这座金矿能不能开采出来,关键在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其一,是小学一至三年级语言文字(思维的外壳儿)基础;其二,是小学四至六年数学的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可决定一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智慧。培养智慧必须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学以致用。智慧,是通过知识积累并将其系统化而形成理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方针的〝智育〞就是指“智慧”培育,因为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智力为前提、实践为根本,包含一个人认识能力的总和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小学是人生大厦的根基,除遗传因素外,初高中学习状况由小学决定。小学的高小段,传统数学决定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决定初高中发展。主要是分数(整体1,由古至今仍有未解难题)、比和比例、百分数。现在小学四五六年级能教精透的老师并不多。另小学不能跟班走,必须按初小和高小两段循环,初小重点在语言文字,因是思维外壳,如果缺少优秀启蒙老师,必表达混乱,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树大也难直。

(二)如何全面打牢情商基础。 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无不是有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的人。世界上唯有人类社会是靠胆量和智慧分工的,思想的力量是战胜一切的最强大力量。厚德载物,健全的个性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修养,形成于良好的家教,培养一个品德高尚而有思想的孩子,是家庭和人生最大的成功。

1,注重以爱他人为核心,培养良好的日常道德品行习惯养成。一是品行。是茁壮成长的坚固基石。所有的成功无不是做人的成功。孩子心灵里精心种下一颗美德的种子,日后才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二是习惯。是成就未来的最佳捷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2、注重以观察思考为核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好的孩子都从小就有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遇事善于刨根问底,探究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不是只看皮毛,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注重以梦想为核心的正确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教育。梦想,是创造奇迹的飞翔翅膀,童年是梦想的故乡。要发挥沟通和榜样的作用:一是沟通。是心意相通的交流桥梁!融洽的亲子沟通,可有利于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二是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要诀,父母应在孩子心中,终生占居最受祟敬的第一位置。

4,注重以磨难教育为核心的良好意志品质等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个性心理,是立足社会的坚强支柱。“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克服人性的弱点,把孩子培养成勤奋刻苦.情绪快乐、心态积极、百折不回的人。

四、教育孩子应注意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正确处理上网和早恋问题。这两个问题在部分初高中生中已成为一种公害,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好只因扛不住诱惑而走了下坡路。

2017年暑期开学,衡水第一中学校长的开学致辞,令孩儿们肃然起敬。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网络是现代获取知识最快捷、最丰富的渠道和手段,同时网上有害的东西也层出不穷,青少年极易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受其害。知识就是力量,应坚守良知至尚,不可用错方向。利弊得失在于度,先进时尚潮汛祸水,因势利导缺乏最好方法,只能矫枉过正。

   青春期少年少女避免不了要交朋友,尤其要有异性朋友,正常的异性朋友对心理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关键在于不能超越朋友界限,发展成早恋。早恋对身心发展和学习都遗害无穷,有的高中生学习本来很好因早恋失恋心绪紊乱,高考名落孙山。初高中生必须以学习为主,不能单纯受生理变化支配失去理智,你还没有完成学业事业的人生重任,还不完全知道什么是人生的责任、义务和担当。我的意见是:正面引导,从严控制。

(二)努力减少厌学的“学困生”问题。现在厌学的“学困生”不少,有些初高中生整天在为家长学,你让我学我不得不给你学,白费父母的一片苦心和血心。学困生的产生,是遗传、家庭、社会、教育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发生在每个学困生自身形成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一是先天智力差别,无回天之力可以平衡,不能用一把尺度量所有学生。二是受社会现实草根企业家的成功影响,新读书无用论的侵蚀。三是家庭不良影响,如过于放纵、溺爱和严管过当等等,影响孩子早期良好习惯和立志学习品质的形成。四是学校办学方向偏移,择优主导一切,面向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人为扩大两极分化,致使一部分学生厌学。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成功教育的唯一真理。可自班级受课制以来,至今除小班额、二课、个别辅导外,成了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孔子两千年前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私塾个别式教育。今天知识爆炸和教育普及,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有人说:理想的教育体制,若能“弘扬个性、人尽其才、乐学不厌”,就不会有学困生。人的不同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都能够得发挥,没有一边倒,不搞一刀切,就没有了学困生。

 也有人说:贪欲、腐败和贫困酿出的最劣的毒酒是民腐与师腐,这酒正在断送我们赖以传承的良知,让我们孩子的本心在汲取养份的时光里经常面对的是尴尬,在家里父母一边教育孩子向善,一边不避孩子坑蒙拐骗;在学校师者一边教授孩子如何健康长大、利国利民,一边与书本相悖不择手段在学生身上敛财,孩子们每天都在经受着没有硝烟的摧残。

     师者也是民,分布亦广泛,在师者大面积“腐导”下的孩子,前批次已在为社会服务,逐渐成为重要力量。他们很多很多接受了,并实施着那些父母和师者的恶习,在全天下芬芳。父母为私,遍地都是。师者代公,腐害弥天。如现在的教育,有的教师与商家暗中勾结如山的作业资料,把孩子思维“压僵化”了;假期课后各种补习、辅导、特长班,把孩子的思维“训僵化”了。可这种种催残少年儿童的现象,却每日每时在〝人人怨声载道、人人推波助澜〞中逾演逾烈。

家长与教师携手一致,关注“独生子女”和“学困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现在中小学受教育的主体,是改开40年缺少主导价值灵魂信仰,在溺爱和放纵中成长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由这一代父母繁衍影响下成长的又一代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结构,让溺爱、放纵自觉不自觉的加倍延续。注重与孩子心灵沟通,主导人生价值取向,强化磨难和挫折教育,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责任、感恩等终身受用的良好品格,是家庭和孩子自身的根本福祉。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操守,需要入脑入心、持之以恒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志、习之以行”的教育培养过程。教师最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爱生如子;教师最低劣的教育手段是--歧视体罚。当今,年轻一代除了学业,多数是〝三子登科〞,父母给的现成房子、车子、票子。由于独生子女在溺爱中长大,缺少磨难挫折教育这一课,眼高手低、意志薄弱。根源在于家庭中是皇帝公主般安逸成长,走上社会是奴隶面临遍地资本剥削管制的竞争生存。考公热、事业招聘热,除了腐败官本位观念影响外,就在于老子打完江山了,不需要子女自己艰苦奋斗了,只要进入体制内享受安逸无忧的铁饭碗生活,父母就满足了。

建议:不要跟风、不要当推波助澜者,要相信科学的育人方法,不要乱投医。要从孩子的实际天赋特长出发;要行使孩子家长的监督权力;相信党和国家经过正本清源有些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处理儿童学习“负担”与“特长”的关系问题。每个人从天真快乐童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都是为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练就本领的时代。学习、只有学习是他们神圣的天职,中国的广大家长最深谙其理。

     近些年,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受教育主体和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愿望的日益强烈,几乎每个家庭,从胎教、幼教直至小学、中学到大学,进行全程周密设计规划孩子的未来人生。无不期许家中的“太阳”冉冉升起而不落,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早日君临天下,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在疯狂拜金魔力助推下,不断演绎出天下无数喜剧、闹剧、丑剧、悲剧、荒诞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昂贵胎教,违背智力开发培养规律的“成人化”“小学化”的幼教,枉顾遗传天赋追求成名成家梦想的各类“特长”班,违背高效学习方法和客观规律的“题海战术”、起早贪晚的“补课大战”等中小学教育。中国孩子成了当今世界上,最珍贵、最受宠爱、最受精心呵护的,最苦、最累、没自由、负重生活的最大的被压迫、被剥夺者。

    尤如有病乱投医,昂贵的幼教成敛财最好的工具,费用是大学的几倍、十几倍;择校、择班、择师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助推一二线城市学区房每平方米高达十几、二十几、三十几万,各种特长班、天才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致使国民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成为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最大难题,成为广大农村子女永远可求不可及的睿望。

    基础教育,就在于“基础”二字,它是人生潜质可能发展的奠基阶段,主要是打好基本知识技能素质基础、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个性心理素质基础、可能发展的兴趣特长素质基础等,为大学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展示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创造条件。那应该教会孩子学会什么?一颗爱他人的心;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积极乐观的心态;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自我学习进步的动力;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谦虚自省的品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良好兴趣习惯是成才的根本。当下,补课、补课…,到底在补什么?孩子的玩耍时间没了,自己动手的时间没了,自由活动空间没了,慢慢的兴趣没了。兴趣没有了,是件可怕的事情。如果过早向成名成家目标,对孩子进行各种“特长”训练,那就是“负担”,必然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为在某一领能最终成名成家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如果按照孩子天赋或个人兴趣爱好,淘冶情操、促其潜能全面发展那是有益的。人,不是为成名成家,而为丰富生活,多些兴趣特长终身受用,尤其退休后,更会感到生活有品味、有乐趣、有质量。整个社会要反思孩子学习,教育贵在顺着人性开发人性。例如2017年寒假考试前夕,松原逸夫小学一位老师突发奇想,用“减负”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她宣布:这次期末考试谁语文、数学打双百,寒假大作业免写!结果全班十几个学生打双百,本班获同年级组第一名。

 切记:学习成绩绝不是全部。我们的现时弊端在于用“教学”代替了“教育”,孩子成了学习的工具和容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学,更要担负起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人格修养、个性特征、意志品质、淘冶情操的使命。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所有的成功无不是做人的成功,厚德载物。因此,培养孩子有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比什么都重要。

(四)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效率的问题。优秀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更优秀 ,孩子优秀只是因为教育方法更优秀。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老师常常因为孩子进步缓慢而着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给孩子戴上“脑子笨”、“性格难以改变”之类的帽子,或者自认为学识浅、水平低,不会教育孩子。实际上,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每个人的大脑重量平均在1400克左右,人与人的先天大脑功能差异微乎其微,只是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谓开窍或入门,就是指适应某一知识领域或事物的思维方式开始形成。

 1、人人都有过目成诵的本能。人与生俱来都有探密的本性,因此说科学是不断向禁区前进的。但只有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最佳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情境,把学生主体的兴趣引入自觉、能动探究的主导过程。教与学,奥妙无穷,兴趣无尽。

教师,应始终坚守职业道德情操,做孩子忠实的智慧开启人、思想铸魂人、人生领路人。应具有特别的表达能力,即情趣激昂的讲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但无论一个人天资秉赋如何优秀,博闻强记、勤奋刻苦永远是一切最优学习方法的基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良好习惯是成才的根本。当下是课堂出产“夹生饭”,反反复复“煮不烂”。补课、补课…,到底在补什么?孩子的玩耍时间没了,自己动手的时间没了,自由空间没了,慢慢的兴趣没了,兴趣没有了是件可怕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奥密无穷的宇宙,没有一条教育真理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只有一种原则和方法,那就是〝因材施教〞。

应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潜质不断得到“发展的人”;一个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社会的人”;一个能够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爱他人的“高尚的人”。

2、如何看管辅导孩子学习应注意的事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家庭社会层层环环在加码,学生负担过重,从而造成孩子时常厌学而不乐学。

第一,衡量学生学习质量标准和看管辅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问题。

学习成绩主要有三看:一看是否学得愉快;二看是否学得轻松;三看是否有优良稳定的成绩。辅导孩子时切记做到一下六点:一是不要用自己的预设标准要求孩子,端正态度,和孩子千万不要真生气;二是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安静、温馨的良好环境;三是注意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初小阶段,一次集中注意时间不能超过20至30分钟;四是调动内外在积极性,如完成任务后可去做好玩好看的事,鼓励让其乐学而不厌学;五是切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严格”,但不是“严厉”,耍态度声言厉色长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惧症。“严格”,是高标准、严细精,不放低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六是切忌不能用自己掌握知识的标准要求孩子,我们看似简单的知识,对孩子都是正在认识的未知东西,千万不能急燥。

第二,正确运用考试验收手段,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考试,好比金钱,没有,绝对不行;过多,就是祸患。单纯追求成绩分数高低,忽视孩子心理、人格、体质、能力、个性、天赋的健康发展,一切为“考”而学、为“考”而教,就是应试教育。中国教育复兴崛起的希望,根本在于重树教育信仰。

3、建立平等、有爱、民主、朋友式的父母子女和师生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注重不同年龄青少年儿童的主观体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有爱、民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西方学校教育的共有特点。中国教育由古至今崇尚“文道”结合理念,教书与育人相容并济。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曾被世界公认菁睐的三大成功的教育。一是远古的宗教;二是二千多年的封建礼教;三是延安至上纪际五六十年代,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

    近些年,因社会转型,各种思潮泛起,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及政治思想理论价值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致使教育的价值信仰有些莫衷于是。有人说,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疾患是除金钱崇拜,我们的灵魂到底应皈依何处?中国学校教育,实际一直被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反封建思想观念及家长制行为习惯是治本之策。过去我曾反复思考得出结论--课程、教材、大纲是可变的因素,而师生关系是相对不变的因素。师与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这一关系是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只有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平等、有爱民主、朋友式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和师生关系。上进心、自尊心、自强心人皆有之,每个人最快乐的是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现在普遍的现象是过分溺爱,什么也不放心,在溺爱中自觉不自觉的剥夺了孩子的主人权利,由此甚至导致有些婚姻危机或破裂。

(五)正确对待现实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公平才是教育最美的初心,中国与美欧日差距根本在教育。如果基础教育根基扎实、大学办好、基础科学研究上去,中美贸易战可能就不会被小小蕊片、网络编程轻松索喉制裁。教育应是全民族后代共享的公平教育,我国应该按正确方向办好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向全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平等公平,是教育的最美初心。学校不是少数拔尖学生的学校,更不是富家子女的私垫学校。学校是公益事业不是赚钱敛财场所,青少年学生培养教育最遭痛恨的是教师的歧视,以及因不平等、不公平、不均衡造成的最大歧视。

     发达国家一般都刻守教育公平。日本中小学校有三件事:一是不搞各类学习竞赛,也不准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等比赛;二是午歺一律由学校免费提供,不准学生自带;三是即使战后十分困难也统一提供校服上学。他们用法津和制度精心呵护每颗幼小心灵,不搞也不参与国际各类竞赛,因为他们坚守一个教育信条--大和民族的孙子人人优秀没有差别,都要在充满自信平等尊重的环境下成长;统一提供免费午歺和校服,是避免贫富不同的孩子午歺和着装有差别,富家孩子比阔显富,穷家孩子自卑,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在公平的教育理念下,最遭痛恨的是歧视和变相歧视,更没有讽刺挖苦、炫富比阔。可我们呢?中小学乱补课、乱办班高额的滥收费,大中专院校天价的学费,使多家庭致贫,使少寒门子女拒之门外。我国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从学前幼儿期,就往城里租房陪读,付出高昂代价;某些大中城市争抢学区房,助推房价疯狂暴涨,真的“没有学区房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看了很震惊。为什么出现如此现象呢?是独生子女政策?是人们生活富裕有钱了?是家长文化素质低下盲目跟潮?还是农村及校际间师资和办学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各种因素兼而有之,可不均衡、不平等、不公平才是根本原因。

    我们不会想到日本政府,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孤岛,岛民很穷,但是孩子们享受到的教育条件跟东京、大阪的学生没什么区别,应有尽有。高大上的游泳池、料理制作教室,图书收藏室、宽敞明亮的餐厅;每一间教室,都配了液晶大屏的数码电视和投影仪;连高倍的天文望远镜都有,老师能带着学生在岛上观星;走进图书室,这里的藏书很多,科学、艺术、音乐、文学应有尽有。学校还配了料理学习手工厨房、手工厨房供孩子们亲手做料理,体验做饭的乐趣;游戏室是孩子们追逐、嬉戏、释放天性的空间;音乐教室里每一张桌子,打开都是一架电气风琴;敞亮干净的餐厅,每天的餐食不仅卫生,而且花样经常换;书法必修、乐器选修,大可以培养你的艺术天分。食育是很重要的一课,老师带领学生到码头搬运当天需要的食材,让学生亲手种植、采摘蔬菜,用餐前要对食物说谢谢。日本是世界上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他们极其严苛地执行着义务教育制度,100多年来都没变过,即使是在一个偏远的孤岛村落上。在这样平等公平的教育环境下,他们从小接受到平等的爱,平等的对待,这样的教育能不诞生出爱,教会孩子付出爱吗?无论是对身边的人,还是对自己的家乡,这才是学校成立的初心。即使是少数人,也不应该区别对待,公平才是教育最美的初心。

    在如此劈力反腐、正本清源的当下,我们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但有些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如2019年6月高考之后,仅媒体公开提醒考生切勿上当的野鸡大学就有392所,北京竟然占151所,此类有组织的群体性诈骗还很猖獗,也打乱教育公平。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拜金、社会渐失道德底线、家庭渐失教育底线情况下,大中小幼教育的主体对象,都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信仰缺失、教养空位的第一代年轻父母,繁衍的下一代。大学要直接与社会对接,到底造就输送什么样人去社会呢?某些大学到底都“大”学了什么呢?一是对外交流引进西化观念和教师,直接毁掉了我们自己的优良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自私、贪婪,圆滑混世成了灵魂信仰。二是打着个性解放的幌子,在拜金主义助推下,大学成了性解放、婚前同居、有偿色陪、裸贷、诈骗、杀人等等丒恶现象的发源地,越发失去了人文圣地的崇高而逐渐向动物群体世界发展,校园裸贷、套路贷多在如此背景下派生漫延。三是上大学前是个纯朴勤俭的好青年,出来成了一个不知廉耻、攀富比阔、好吃懒惰、挥霍无度的败家子。有多少家庭倾家荡产送子女上了大学,几年后换来个"老养小"的无道废人。

全国虐童和闹医事件为何屡禁不止?幼儿和病人,是最需要精心呵护的两个弱势群体。可长期的低待遇、不入编,不能吸纳德才优秀的幼师和护士从事这一职业,几乎成了随意入职找“饭碗”的收容队,人民怎能不忧虑痛心。幼儿教育实际是国人最大的忧患。一是盲目标新立异敛财,违逆幼儿心身发展规律特点;二是小学化、成人化,加重负担影响个性和智力开发;三是国办严重落后需求,幼师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质青年入行,基本是中学时学习较差的“双差生”群体;四是个体园以赚钱为目的,基本没有国办园的专业化教师,标新立异引诱无数盲从家长,虐童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更普遍。如果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虐待一只动物,也要坐牢的,何况人乎。

     我的建议:相信教育科学,按教育律办事,不要盲目跟潮;要量力而行,从孩子和家庭实际出发,不攀不比,培养孩子有个好品质、好心态,自强自立知难而进;提高鉴别能力,不上当。

教育,家之根本、国之大计,家庭有忧虑、国家也有在忧虑,根本在于教育孩子做最好的、幸福的、自强不息的自己!

                           

附:

            教育孩子的三十六计

     一、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

     二、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

 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厌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强制孩子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

     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五、授挫计——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孩子的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意,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

     六、放手计——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

     七、纵容计——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来得坚定。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

     八、处罚计——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免得在错误里越陷越深。

     九、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

    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十、包容计——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孩子。

     十一、样板计——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十二、鼓励计——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为了困难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十三、倾听计——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处理。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十四、赏善计——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们建议,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用肯定优点来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进步。

     十五、点拨计——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觉走向正途。

    絮絮叨叨的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聪明的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十六、虚拟计——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觉。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用虚拟的手段,给孩子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

     十七、容过计——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

    生活中,孩子总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宽容、谅解,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

    十八、训诫计——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宽容,而有些错误是不能姑息的。必须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批评,以保证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即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让这种合理的管教缺位。

     十九、熏陶计——在生活中给孩子好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二十、疏导计——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从这种方法中得到启示。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让孩子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二十一、尊子计——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

    亲子间之所以出现冲突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使孩子心怀恐惧、不满,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

     二十二、对等计——与孩子实现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孩子摆脱各种问题。如果家长总是摆着家长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间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

     二十三、攻防计——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兵法上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二十四、训俭计——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

   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就养成了骄奢的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二十五、伴教计——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孩子的生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么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舞孩子,同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多一些了解,这于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六、防微计——别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等,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这些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

  二十七、劝和计——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

    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任“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照样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

     二十八、立规计——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十九、减负计——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三十、激发计——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爱学习。

    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儿激发计。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

     三十一、悦纳计——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

    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自卑、嫉妒别人等等。因此,家长们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对生活。

     三十二、用忍计——温和地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

    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急风骤雨”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因此,家长们只能“戒急用忍”,压下火气,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这样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三十三、励勇计——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勇敢个性。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获得幸福。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总是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

     三十四、感化计——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

    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有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须要情真意切,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十五、平等计——培养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

      三十六、苦磨计——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往往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此页面预览技术由永中DCS提供

上一篇:松原市宁江区关工委组织《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不忘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延续下去